贝博app体育登录:
当一架翼展50米、机身线条敦实的庞然大物划破天际,军迷们总会脱口而出它的昵称——胖妞。这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里程碑,运-20不仅填补了大型战略投送平台的空白,更以多项突破性技术彰显了我国航空装备的跨越式发展。
运-20的研发始于2007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远超以往国产运输机的宽大货舱(高度4米、最大载重66吨),这一设计使其能容纳两辆15式轻型坦克或一辆99A主战坦克。货舱采用大型后开式坡道,顶部安装滑轨系统,确保无地面设备支援时仍可高效装卸。
作为全球继空客A380、波音787后第三个应用模型基础定义技术的机型,它突破了传统图纸设计,通过数字化建模将主起落架等核心部件的设计周期大幅压缩,最终实现机翼安装时间从月级缩短至数小时的惊人效率提升。这种数字化设计革命不仅体现在生产环节,还通过自动化结构强度分析系统,大幅缩减结构测试周期,为后续型号研发树立了技术标杆。
在制造工艺领域,运-20实现了复合材料应用的国产化突破。703研究所历时三年研发的阻燃复合材料,性能全面对标国际航空标准FAR 25.835,并建立国内首个适航认证体系。这种材料革新使机身结构重量明显降低,同时满足严苛的防火安全标准。
此外,航天科工九院桂林航天公司研制8类专用继电器,打破国外垄断,印证了我国航空电子元器件的自主保障能力。航电系统配备四块大尺寸液晶综合显示屏,采用头盔显示器虚拟现实技术优化人机交互。
动力系统的迭代升级是运-20性能跃升的关键。2016年量产的初期型号采用俄制D-30KP-2发动机,其12吨级推力虽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始终存在油耗偏高、维护周期短的局限。经过技术攻关,国产WS-18发动机实现300千克减重、推力提升至13.2吨,并将大修间隔延长数千小时。
而最新装备的WS-20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则将单台推力提升至14吨,配合四台动力单元,使运-20B型机达到设计载重上限。该发动机基于“太行”核心机衍生,2023年3月中国航发集团宣布“突破全部技术瓶颈”,同年4月配备WS-20的运-20B确认服役。
从2013年首飞到如今系列化发展,运-20以220吨的最大起飞重量、7800公里的战术航程,构筑起我国战略投送的中坚力量。它不仅是航空工业技术的集大成者,更以“鲲鹏”之名诠释着中国智慧——厚积薄发,翼展苍穹。未来,随着WS-20发动机全面列装及特种任务平台持续丰富,这只“胖妞”必将承载更多使命,守护长空安宁。
2013年1月26日,我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首次试飞取得圆满成功。目击者称,运-20在 26日上午进行有关准备工作后,于当天14时正式起飞,试飞时长为1小时,当天15时成功降落,有一架“歼-15”伴飞。该型飞机是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的第一款大型、多用途运输机,可在复杂气象条件下执行各种物资和人员的长距离航空运输任务。运-20大型运输机的首飞成功,对于推进我们国家的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应对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援助等紧急状况,具备极其重大意义。该型飞机首飞后将按计划继续开展相关试验和试飞工作。
大型运输机一般是指最大起飞重量大于100吨小于200吨的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小于100吨的运输机称为中型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 200吨的运输机被称为超大型运输机。中型运输机运载能力、航程、速度有限,超大型运输机的应用要求比较高,因此真正实用的高端运输机就是大型运输机。目前,大型运输机的代表机型是美国C-17运输机和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世界上有能力研制大型运输机的国家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
我国首架军用大型运输机被命名为运-20。它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期望和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工作,2006年,大飞机项目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09年,中航集团飞机公司总经理胡晓峰曾向媒体透露,中国军用200吨级大飞机已完成设计,将进入制造阶段。
为了制造出符合自身需求的大型运输机,运-20在设计上可以说博采各家之长。与伊尔-76MD飞机相比,运-20的体积更大,机身空间和布局更为合理,发动机的功率也更大。运-20不仅总体性能超过伊尔-76,而且在超临界翼等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
运-20由3名机组人员操控,最高载重量为66吨,机身长47米,翼展45米,机高15米,最大起飞重量略高于200吨。飞机采用了传统布局,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两个轮,可90度偏转。该机对起降场地的适应能力较强,可在较为简易的机场上起降。其宽敞的机身使货舱容积较大,可以运载我军绝大部分大型作战和支援车辆。
运-20代号“鲲鹏”,以66吨的最高载重量,跻身全球十大运力最强运输机之列。
“运-20”采用了四发动机和高T尾翼的设计。虽是以伊尔-76为设计基础,但在所有参数上均超越原型,接近美军C-17“环球霸王”的水平。
从该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上看 ,已超过从俄罗斯引进的伊尔-76,和伊尔-476相当接近。伊尔-476运输机是在伊尔-76基础上改进而成的,与伊尔-76相比,改型后的伊尔-476现代化程度更高,它不仅安装了4台新一代的PS-90A76型涡扇发动机,而且在载重量、航程、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均有较大提高,在运载50吨货物时飞行距离可达7000公里,比伊尔-76MD最大载重47吨时3800公里的最大航程提高了近一倍。
从发动机的情况看,我国目前正在积极研发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运-20目前还不可能立即装备这种先进的发动机,只能暂时使用进口的D-30KP2发动机。由于这种发动机的性能不及伊尔-476上使用的PS-90A76型涡扇发动机,因此,中国运-20在推力上将会比伊尔-476逊色不少。
由于运输机的发动机比战斗机发动机更具技术挑战性,要想为运-20运输机配备国产专用发动机,并使运输机发挥最佳性能 ,需要经过多年艰苦努力。当我国自主研发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装备运-20后,运-20的飞行性能将得到非常明显提升,从而跨入世界先进大型运输机行列。
运-20大型运输机涉及的有关技术十分复杂,要装备部队,需要经过设计、试验、试飞等一系列研发过程,这一周期十分漫长。从国外大型运输机的生产情况看,这一过程常常要数年、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目前,运-20运输机正处于试验和加速定型阶段,如果一切顺利,也要进行至少3年的试飞验证,再加上综合试验期,因此,中国空军要拥有国产大型运输机,起码要等到2017年以后了。
从技术角度看,能否制造大型运输机,是一个国家工业技术水平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因此,发展我国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慢慢的变成了增强空军作战能力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我国国防实力的重要措施。
从国际先例看 ,没有一个拥有强大投送能力的国家是依靠购买他国运输机实现的,要建成真正的战略空军,研制国产大型运输机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而令人骄傲的是,中国空军做到了!从军用运输机的使用和带动的效益上看 ,研发大型军用运输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现役大型军用运输机巡航速度一般可达600~900千米/小时,是陆上最快运输方式高铁时速的2~3倍,海上运输速度的20倍以上。我国南北直线千米 ,战时大规模动用军用运输机可在最快时间向冲突地区增派人员和重装备,提高持续作战能力,加快战役进程。和平时期则是对敌威慑的战略兵器。
大型运输机航程已达数千甚至上万千米 ,可实现跨洲际部署,经空中加油后,可实施全球性运输。利比亚战争期间,中国空军首次派出四架伊尔-76撤侨,途经五个国家,跨越阿拉伯海和红海,单线万公里,创中国空军大型运输机航程最远、飞行时间最长纪录,顺利将1655人接运至苏丹首都,287人安全送回国。
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单就技术而言,涉及空气动力学,材料科学、机械制造、通信等上百课题,制造一架军用大型运输机,等于是对国家基础工业的集体考试,这对于我国突破航空工业发动机技术等难关,同西方争夺科技制高点而言,是必须要过的一道坎。
大运不仅是一个运输的平台,它还可改装成加油机、反潜巡逻机、电子侦察机和预警机等多种机型,其技术也有助于研发国产战略轰炸机,因此,大运首飞对我国建立战略打击和机动能力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有专家称,国产大运首飞将助建设战略空军。中国距离“大空军”的标准还相去甚远,建设战略轰炸和支援力量差距仍有很长路要走。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上世纪40年代苏联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的成本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运-5原型机1957年12月定型并首飞,1957年12月23日获批准在苏联专家和图纸的指导下成批生产。
运-7是中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首航仪式在合肥举行,当年5月1日正式向中国民航局交付,正式编入航班投入运营,打破了外国飞机垄断中国民航客运的一统天下。
运-8运输机由陕西飞机制造公司研制,为中型四发涡轮螺桨多用途运输机,原型为苏联安-12。该机可用于空投、空降、运输、救生及海上作业等多种用途。1960年起,运-8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设计,1974年12月25日,该机01号原型机首次试飞。1980年1月运-8设计定型转入小批量生产,1985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运-10飞机的研制始于1970年8月,1980年9月26日首飞上天。运-10飞机的客舱按混合级布置为124座。运-10飞机是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旅客机。运-10飞机共研制两架,其中01架用于静力试验,02架用于飞行试验。静力试验根据结果得出运-10的静强度全部符合设计要求。飞行试验结果充分说明该机具有良好的飞行品质。
从近年来发生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来看,大型军用运输机均率先出动,动用的规模已接主战飞机。大规模应用大型运输机,直接提高了整个部队的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强了对战争进程的控制能力,增强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据统计,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使用的军用运输机和临时征用的民用运输机共向海湾地区运送了539000吨的货物和近50万名各类作战人员,执行了14000次远程运输任务。即使是在作战行动相对分散的阿富汗反恐战争中,美国动用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如C-5和C-17,也达到了140架。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出动C-17、C-130、C-5、C-141等大中型运输机,执行了2万余架次的飞行任务,运送兵力约30万人次,运送货物12万吨。美军的强大空运能力为实现其战略构想创造了条件,也满足了战场中快速机动运输的要求。
人们不会忘记,2008年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过程中暴露出我国空军空中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除了抢险救灾,大型运输机在人道主义救援、撤侨等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更为重要的是,大型运输机的强大运输能力和战略投送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作战效能。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计算:假设一个步兵师有15000名士兵,每架大型运输机一次能够运载150人,则投送一个师需要100架以上的大型军用运输机。如果是重型装甲师,则需要的大型运输机数量会更多。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大型运输机,想要具备全球军事到达能力,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一旦中国装备大型运输机,就可以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远程大规模机动能力和区域作战能力,使中国军队能够更快、更有效地应对各种紧急和复杂情况。
有专家指出,根据我国空军现有的第三代战机数量,应该配备至少30架空中加油机,才能适应一场中等强度现代战争的需要。从我军对预警机及电子战飞机的需求上看,至少应该为每个军区、每个海军舰队配属4架以上预警机,配属2~3架电子战飞机,这样算起来就会有50多架的需求量。此外,对于大型特种任务运输机的需求有90多架。目前,我国引进的大型运输机数量与这一需求量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中国空军的崛起和强大需要大量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作为支撑。
对于中国造出自己的大型运输机,以权威著称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报道认为,运-20是一款宽体战略运输机,也是中国一项历时近20年的飞机研发计划的重要里程碑。“中国战略空军由此起飞。”
日本《外交学者》杂志网站文章认为,运-20能装载目前最重的58吨级99A 型主战坦克。“这对中国而言意义深远,将使它向进入能够独立研制具有洲际航程的重型运输机的航空航天精英俱乐部迈出关键一步”。
“俄罗斯之声”广播电台则指出,运-20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国防工业的复杂计划按照预定日期逐步实施。 A28、A29版文图均据新华社等。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标题:中国运-20大型运输机昨首飞成功 跻身全球十强
中广网北京1月26日消息(记者郭淼)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今天下午14:00整,我国首款自主战略重型运输机“运-20”在跑道上加速后,一跃而起,起飞成功。“运-20”代号“鲲鹏”,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最大军用飞机,由西飞集团主要研制,运-20技术性能较强,优于俄罗斯的伊尔-76MD,接近最新型的伊尔-476的水平。起降能力相当强,能在较为简易的机场上起降,能够运载绝大部分大型作战和支援车辆。
“运-20”,机体长47米,翼展45米,高15米,实用升限是13000米,最高载重量是66吨,最大起飞重量220吨,因此跻身全球十大运力最强运输机之列。“运-20”的首次飞意味着中国空军向战略空军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它的意义堪比载人航天工程和“蛟龙号”深海探测。尽管大运特指军用大型运输机,但它依然属于通常所说的大飞机范畴。在军用大型运输机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的话,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整个大飞机产业的发展。
大型军用运输机一般指最大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军用运输机。很多人也习惯将大中型军用运输机称为大运。
按用途划分,大型军用运输机又分为战略和战述两类。战略运输机主要承担远距离投送(一般指洲际),最大起飞重量一般指超过150吨,载重超过40吨,正常装载航程超过4000千米,代表机型有C-17、伊尔-76和安-124等。
战术运输机一般为中小型飞机,主要在战区附近承担近距离运输任务,起飞重量60~80吨,载重量20吨左右,航程3000-4000千米,大多安装涡桨发动机,代表机型有C-130、安-12和运-8等。
首架转场交付的运-20运输机在空中飞行(2016年6月摄)。 7月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款大型运输机——运-20飞机授装接装仪式在空军航空兵某部举行。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新华社成都7月7日电(记者张汨汨、黄书波)中国自主发展的运-20大型运输机入列空军后成功首飞。中国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在7日举行的“空军运-20飞机列装首飞记者见面会”上称,这是中国空军战略腾飞的又一次起飞,是空军飞行员放飞强军梦想的又一次起飞。
让中国的大飞机翱翔蓝天,中国人民期盼,空军官兵期待。申进科表示,与“列装首飞”同样需要铭记的是,2013年1月,空军试飞员驾驶运-20飞机成功首飞;2014年11月,空军试飞员驾驶运-20飞机首次参加中国国际航展,展现了中国力量、精神和文化。
首飞,见证空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70年前的盛夏,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的教练机首次飞上蓝天,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航空力量开始形成。70年来,人民空军已从当年的“马拉飞机”“酒精代汽油”发展成为一支由多兵种、多机种组成的现代化战略性军种。作为空军战略性、标志性、引领性装备的运-20,续写着中国空中力量建设的新篇章。
运-20首席试飞员邓友明表示,运-20不但具有优良的气动特性、起飞着陆特性和承载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延伸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各项性能指标完全达标,满足设计的基本要求,甚至部分指标高于预期,对遂行抢险救灾、人道主义救援等多样性行动,提高空军战略投送能力和我军有效履行使命任务能力,都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运-20所在师师长陈钢说,运-20的列装首飞,为提升空军战略投送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装备的更新换代、任务的拓展延伸,原有运输机已不能够满足战略运输和未来作战的需要,而运-20飞机能从根本上解决以往战略投送能力不够的问题。
“今后,我们将苦练精飞,使运-20尽快形成执行多样化任务的能力,确保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我们的战略投送力量就跟进到哪里,不愧于这个伟大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陈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