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多地少,饲料等自然资源禀赋先天不足,但目前浙江畜牧业发展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部分特色畜禽、蜜蜂、长毛兔、维生素类饲料添加剂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领跑全国。
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我省大力实施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的策略,大力推进规模生态养殖,有效推进了畜牧业的科学发展。2011年,全省畜牧业养殖产值达到546.33亿元,肉、蛋、奶产量分别为175.95万吨、47.17万吨、19.91万吨,肉、蛋产量分别比2006年增23.26%、36.72%,生猪等主要畜产品自给率保持在80%左右,畜牧业为农业、农村经济的平稳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城镇和乡村居民畜产品消费起到了重要作用。
回顾近几年来我省畜牧业的发展历史,能以有限的资源做强产业,有效保障供应,在全国争得一席之地,最主要的是发展思路的创新和政策引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我省民营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散养户快速退出,导致我省畜牧业养殖数量迅速下降,保障供应压力徒增。2000年和2002年,省政府审时度势,两次召开了全省畜牧业工作会议,并通过几年的努力,实现了畜牧业从散养为主向适度规模饲养为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生态建设与传统畜牧业矛盾加剧。在前几年开展“811”环境治理的基础上,2008年,省政府专门召开了全省生态畜牧业工作会议,推动我省畜禽养殖向生态化方向转变,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迅速推开。
正是这两次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关口的正确决策,保证了我省畜牧产业没有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被淘汰,也没有萎缩,而是持续稳步发展,基本上跟上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有力地促进了浙江农业、农村经济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省畜牧业发展也面临着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比如,各个生产环节和主体相互分割,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大起大落的市场行情常常让养殖户们很受伤。又比如,主体分散的生产模式,有限的监管力量,让“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法添加物监管困难重重,稍有不慎就会让不法分子钻了漏洞,威胁上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可以说,迈不过这些“坎”,浙江畜牧业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有效保障供应,确定保证产品安全,压力会慢慢的大。
为突破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作为我省畜牧产业的政府主管部门,省农业厅着眼服务民生和农民增收,多方调研,苦思良策,终有所悟——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就是根治这些产业顽疾的一剂良药。
他们从2010年提出了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的发展思路并组织试点。2011年上半年,又将试点作为建设浙江畜牧强省的载体和重要措施快速推进,并重点遴选出10个省级试点,以主体合作为主要方式加以培育。同年7月,全省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会在龙游召开,会议总结了各试点的经验与成效。会后,新型畜牧产业体系不仅从畜牧产业,也从动物防疫、动物卫生监督、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加以推进。到2011年底,全省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试点数量增加到34个。
这将是我省畜牧产业发展之路上的又一次历史性跨越么?且让我们从几个试点的实践中去看看端倪。
在义乌市丰和生猪专业合作社,8家万头规模猪场带动当地19家中小规模养殖者,联手当地从事生猪屠宰加工的国家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华统集团抱团发展,合作社存栏生猪16万头,占义乌市生猪存栏总量的一半以上。
该合作社立足市场,服务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培养和训练、疫病防控、原料代购、生猪销售等“六统一”服务,建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积极开展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成为该市生猪养殖产业的排头兵和带路人。目前,该合作社年出栏生猪达到24.4万头,年产值达到2.7亿元。只要社员按合作社要求标准化生产的生猪,华统集团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4元的价格收购。
“合作社养殖有统一的技术方面的要求和标准,符合规定标准的我们才以保护价收购,合作社内部也有监督和制约机制。对于以市场销售为主的我们来说,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通过这样的倒逼机制,我们有效破解了生猪质量控制的难题,我们只需要安心杀猪、加工,做好销售,不需要过多的担心猪源和产品质量安全。”华统集团肉类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俭军说。
丰和生猪养猪专业合作社社长朱和周则表示,以前养猪,产业链割裂,上游(饲料)和下游(生猪收购)对养殖户的挤压很厉害,养殖户“追涨杀跌”的情况相对来说比较普遍,猪价高的时候大家都养,猪价跌了大家都不养,但仿佛总赶不上市场的变化,吃够了苦头。现在养殖者联手华统集团,饲料统一采购,生猪销售不用愁,价格有保障,只管安心养猪,这样很有利于保持产业的稳定。
在饲料生产企业浙江国茂集团所属的生猪养殖场里,笔者看到每个栏舍都安装了先进的自动喂料系统,喂料时间一到,管理员一揿按钮,5000多头母猪和3万多头肉猪就能同时吃上可口的饲料。
而在栏舍外高高耸立的散装饲料塔边上,来自国茂集团先进的电动卸料整车式散装饲料车会定期来“拜访”,将生猪们爱吃的饲料及时装满它们的“粮仓”。
“国茂饲料”董事长朱祖阳告诉笔者,以前养殖场养猪,独自发展的思想非常严重,大大小小的养殖场都是“小而全”,几百头规模甚至更小规模的养猪场也配置一些简易饲料加工机械生产自配料,成本高,质量安全还没有保障。通过他们这样专业的饲料公司来直接配送饲料,对养殖场来说既能节省本金,饲料安全也更有保障,对饲料企业来说,等于有了稳定的客户,而对政府主管部门来说,管住了一家饲料企业,就等于管住了一大片养殖场,这是件一举多得的好事。
金华傅村养殖合作社是国茂饲料的配送对象之一,合作社社长金新振是个存栏母猪300多头的规模养猪户。他告诉笔者,他接受国茂散装饲料配送快两年了,以前自己也鼓捣自配料。现在他的养殖场里有14个散装饲料塔,整个合作社超过70个。
“对养殖户来说,接受散装饲料配送,首先是能节省本金,光包装费,一吨饲料就能节约40~50元,像我养殖场一天按4吨多使用量计算,一天就能节省本金200元左右,还不算节省下来的装卸、喂料等人力成本,劳动效率大幅度的提升。”金新振说,专业厂家生产、按需送货上门的散装配送饲料的另一大好处,就是饲料产品质量稳定,品质有保证,不会有乱七八糟的添加物,保证了饲养的安全。
据朱祖阳介绍,目前,该集团已对金华、龙游、江山、萧山等地的规模养殖场开展自动化散装饲料配送,远的甚至辐射到江西、江苏等地。2010年,公司实现饲料配送9800多吨,2011年猛增到5万多吨,使用配送饲料的养殖场中,经产母猪存栏1000头以上规模猪场有11家,存栏500~1000头的规模猪场有24家,500头规模以下猪场有19家。
在我省生猪重点产区杭州市萧山区,萧山农法生猪专业合作社成立的初衷,就为了突破原先单纯以养殖为主的生产模式,积极在产业延伸上做文章,谋求销售环节的主动权。
该合作社直接在萧山区各大农贸市场设立品牌放心肉销售店(连锁),先后在萧山城区开设了6家连锁专卖店,后来又在上海市区南郊的上海海台农副产品批发商业市场开设了大型肉类批发部。合作社拥有东江牌(浙江省无公害畜产品基地)和“永兴康”(萧山区政府菜篮子工程品牌)两个品牌,年销售总额上亿元。
该合作社社长楼法庆代表合作社应聘担任了杭州萧山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合作社由此进入屠宰加工领域。在合作社内部,肉类公司实行单独核算,既按市场价收购社员饲养的生猪,也向社会采购部分商品猪,但当商品猪市场行情报价较低或严重滞销时,肉类公司则优先收购社员的商品猪。
楼法庆告诉笔者,长期处在产业链低端的养殖场很难规避市场风险,市场凡有波动,上游环节都会随之波动,转嫁风险,最终都由养殖场来承担,像他这样存栏2万多头生猪的养殖场,往往一亏就是四五百万元。要避免这样的风险,只有延伸产业链,所有的环节共同分摊。
他给笔者举了个例子,2009年甲型H1N1病毒来袭,生猪产业饱受打击,猪价一降再降,有价无市,很多养殖场支撑不住关门歇业,而农法合作社却逃过一劫。“根本原因就是当时我们肉类公司外面的猪一点不进,只收购合作社社员的猪。”
楼法庆说,生猪养殖、肉品销售在同一个合作社体系内,肉品质量不好甚至有安全问题,砸的其实是自己的牌子,这种市场主导的品牌意识很快传导到养殖者,加上合作社也有配套的监管举措,长期困扰各方的肉品质量监管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法合作社站在了更高的平台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更强,调控生产的余地更大。目前,该合作社商品猪年屠宰量已达到20万头,同时,还计划将产业链拓展到深加工领域,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家试点单位的运作模式各有千秋。从目前试点实践来看,试点总量虽然不是很多,但这些试点合作模式多样,运作机制灵活,可看可学,犹如星星之火,充满希望。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产业链各环节之间以风险共担的方式谋求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些探索和经验,为我省下一步全方面推进新型畜牧产业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样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老百姓吃上丰富、安全、优质的畜禽产品,全体畜牧兽医人重任在肩,责无旁贷,纵有千难万险,也要不辱使命。